旧版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开局介绍人妖,古人傻眼了 > 第508 章 文字狱
    大明。

    朱元璋叹道。

    “的确,九鼎可谓是华夏之宝,历代帝王都想将其找寻,即便是朕,曾经也有这个想法。”

    “只可惜却是徒劳无功。”

    “要不朕也效仿一下武则天?自己造个九鼎出来?”

    “父皇,儿臣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朱标道。

    “自古以来,王朝更迭不断,即便找到九鼎也不见得王朝永昌。”

    “更何况还是仿制。”

    “而且,若是像宋徽宗那般寄希望于九鼎之上,恐怕日后还会成为一件丑事。”

    “想要让王朝延续,其他东西都是外物,最重要的还是朝廷的决策。”

    “嗯。”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

    “标儿,你说的不错。”

    .......................

    武则天和宋徽宗都曾经仿制过九鼎。

    武则天所铸造的九鼎则是在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是年号狂魔,这是其中之一)。

    这个山寨九鼎包括:“冀州、雍州、充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用了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相当于330吨。

    铸造完成之后因为太大了,所以是用了十余万中央禁军从玄武门外拉到通天宫里面的。

    而且武则天还非常有特色的做了一首“曳鼎歌”,让群臣士兵们唱着这首歌将九鼎拉入明堂。

    然而这件九鼎从此之后的记载就几乎为零了,而且至今实物已经消失。

    其实根据推测,九鼎也应该是伴随着安史之乱中的大火和明堂一起被毁了,毕竟如此庞大的宝物也没有见到唐玄宗将其移动之类的记载,八成一直在通天宫里面,自然是一同被毁,可以说非常令人遗憾。

    然后就是宋徽宗。

    他为了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他在蔡京的蛊惑和怂恿之下,开始调拨铜材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

    一年之后,号称帝鼎、宝鼎、牡鼎、苍鼎、风鼎、彤鼎、阜鼎、皛鼎和魁鼎的九鼎就制作完成了。

    除此之外,宋徽宗还命人建造了九鼎殿,将这九座宝鼎,好好地保存起来。

    可是事实上,这九鼎并不能保九州太平,随着金兵入侵,徽钦二帝就被掠到了北方,而这九只鼎,也被装在加固的马车上,一路颠簸,运往金人的国都中京。

    .....................

    清朝的文字狱

    就在这时,光幕又换了内容。

    看到这个标题,乾隆顿露不悦之色。

    “什么叫清朝的文字狱?”

    “哪个朝代没有这东西?”

    “凭什么前面要加上我大清的名号?”

    “咱就说宋代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不就是典型的文字狱吗?”

    “这你怎么就不提?”

    “非得紧着我大清霍霍是几个意思?”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中国许多朝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

    就比如曹魏末年,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

    “什么!!!!”

    汉朝。

    司马迁惊的笔都掉了下来。

    “恽儿他......他....”

    “被腰斩了?”

    司马迁震惊不已。

    本来他觉得自己被施以宫刑已经是一种很严酷的惩罚了。

    没想到自己外孙子竟然死于腰斩这种酷刑。

    相比之下,自己好歹还能苟活于世。

    “不是,这......这.....”

    司马迁崩溃不已。

    “我全家是跟姓刘的犯冲吗?”

    插个题外话,据野史记载。

    在司马迁被陷害后,他的夫人悲愤万分,急忙让两个儿子带着《史记》的副本逃出京城,回到故乡韩城。

    临别时,司马钱的夫人让两个儿子改姓。

    大儿子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二儿子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

    目的就是让司马氏一家留有后人。

    毕竟司马迁,是吧~~

    因此,司马迁的后裔不再姓司马,而改姓“冯”和“同”。

    在今天陕西韩城县嵬东乡龙门寨附近的徐村,仍然居住着司马迁的后代。

    千百年来,他们同祭一祖,互不不通婚,形成了“冯、同不分,冯、同不亲”的传统。

    .....................

    于此同时,光幕又道。

    而文字狱最残酷的朝代,当属清朝。

    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但论乾隆年间,共施行了130余次文字狱,其中47次为死刑。

    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冤杀?”

    “怎么个冤杀法?”

    大秦。

    嬴政一脸不解。

    “除了造反,对帝王不敬这两点之外,还能有什么理由?”

    “不过,像清朝这种外族入主华夏,想必会有很多人对其不满。”

    “写点儿东西骂骂当朝着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这时,光幕道。

    清朝文字狱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只举出几个著名的案件。

    一:查嗣庭案

    雍正年间,礼部侍郎查嗣庭被朝廷任命为江西主考官。查嗣庭为了好好表现,认为考试题目既要出的妙,又能侧面恭维皇帝。所以对题目很是上心。他引用《诗经》中“雍民所止”为题,意思是皇帝贤德、无人能比,是老百姓学习的榜样。

    正当他得意洋洋时,有人告发了他。

    认为“雍民所止”不妥。

    “雍”指的是雍正,“止”是雍正的正字去掉上面一横。

    言外之意是要削掉雍正的脑袋,妥妥的有煽动造反之嫌疑。

    这还了得,雍正大怒,立刻把查嗣庭投入大狱。

    后来,查嗣庭在狱中被害死。即便这样,尸体也被砍掉脑袋,查嗣庭的家人、朋友和学生,很多人受到株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