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 第478章 焦虑的传导
    枫叶国、新西兰、袋鼠国这些国家也只是宣布了,允许华国新能源车扩大自主进口范围。

    这里多说两句,华国的新能源车早就可以卖到这些国家,只是之前卖,你必须要在这些国家当地建厂,除了建厂外还对零部件的本土供应商有要求。

    一辆新能源车动辄数万个零部件,你不可能从华国把零部件打包进口,就在本地组装一下,这样给本地带来的就业和拉动的GDP实在太少,因此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比例要求。

    枫叶国是85%,你必须要有85%的零部件是本土供应商提供,袋鼠国是70%,新西兰则是50%,这个比例是根据各国的工业情况自主决定的。

    这一回,这三个国家都把这个比例降低到了30%以下。

    以袋鼠国为例,相当于你可以只购买本土铁矿石打造的车壳,其他都可以从华国直接海运过去。

    极大程度降低了华国车企的成本,放大了华国新能源车在他们国家销售的定价空间。

    原本的“铁杆”盟友们都在向华国示好固然没错,但他们展示的示好幅度是很有限的。

    对,不是底层红脖子们感到厌烦,包括上层的学术精英们,同样感到厌烦,对于华国的技术突破,依然抱着追赶心态的白人精英反而是少数。

    白宫主人的椭圆形办公室里,正在播放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的著名节目《新闻60分》,期间白宫幕僚长三番两次上前询问,是否要召集各大智库专家和各个能源部下属实验室的负责人开会,对方都沉默不语,摇头拒绝。

    墙上挂着的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画像看着白宫这荒诞的一幕,若是泉下有知,估计会感慨我大美利坚要亡。

    尤其是椅子周围摆满的空健怡可乐玻璃瓶。

    “华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莱特博士为首的华国科学家们在这一前沿科技的突破再一次展现出华人之光在尖端技术突破上无与伦比的嗅觉。再次验证了永远不要低估莱特这件事的正确性。

    从华国宣布攻克常温超导技术开始,阿美利肯学术界就一直在反复提醒我们的白宫,常温超导技术突破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对阿美利肯最致命的就是可控核聚变。

    过去我们的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在和华国交流过程中,也不断在试图打探华国关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以至于华国给我们形成了常温超导技术只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突破的前置技术之一,华国仍然离可控核聚变的大规模商用落地有着遥远的距离。

    至于这个距离是五十年还是多少,白宫有非常乐观的判断。”

    电视台里播出了一则过去白宫新闻发言人在华国常温超导技术突破后的新闻发布会画面片段,在这则片段里金发碧眼的女发言人说:

    “恭喜华国同行们实现如此振奋人心的技术突破,这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次值得庆祝的技术突破,但我们不认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世界带来直接的影响。”

    “没错,也许对白宫而言,四年时间不是短时间,空天机的突破不是直接影响,为此波音将直接间接损失过万亿美元。华国航天的突破不是直接影响,为此联邦已经失去了欧洲和东亚盟友的信任,他们均对参加新一代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表示迟疑。华国核弹变轨计划不是直接影响,我们在全球的地位已经被彻底推翻。

    因常温超导技术带来的影响太多,以至于要一一展开,今天的新闻60分得延长到600分钟才可以。而我们现在需要直面的是最重要也是最剧烈的影响:

    华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离大规模商用已经近在眼前,全球能源市场巨震,光是美股市场在过去一周时间内已经累计蒸发掉超过10万亿美元。

    全球以沙特为首的中亚国家正在集中向GoldBrick组织递交申请,希望能够尽快加入GoldBrick,过去阿美利肯在中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才做到的事情,华国仅仅只是通过一则新闻就做到了,这在过去一直都是阿美利肯的专利”

    “呵~嗝~”椭圆办公室里响起的声音和整个办公室过去两百年来的氛围不一致,但和过去四年的气氛很一致。

    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现在的只想着自己在下台前,到底要赦免哪些人,以及看着电视台里对这届白宫口诛笔伐的主持人,他只觉得空虚。

    甚至连fakenews都不想说了。

    也就福克斯还能勉强维持“观中立”的报道了。

    “我们今天的特别来宾分别是

    这位,前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汤姆·梅森教授,对方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任职超过十年时间,在橡树岭任职结束后转而到能源部下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主任,直至前年因阿美利肯和枫叶国冲突加大后被裁员回到多伦多大学任教。

    对方是物理学博士,是枫叶国裔的凝聚态物理学家,对核能有着独到见解,也是所有电视节目请到过的关于核能最权威的专家!

    这位,米尔斯·海默教授,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进攻性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其核心思想围绕大国竞争的本质展开,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国家间的权力争夺,其观点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学界的现实主义理论。

    他也是少有的在华国拥有超高人气和大量拥趸的阿美利肯社会科学领域教授。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对话前,让我们先看一小段街头采访。”

    镜头快速切换调查记者奔赴现场、采访对象的动态镜头,暗示节目“争分夺秒揭露真相”的定位。

    轮这届白宫最讨厌的媒体,哥伦比亚广播(CBS),也就是《新闻60分》的主办方,绝对算得上第二。毕竟CBS可是遭遇了被起诉索赔100亿美元天文数字赔偿。

    不过离第一还要差点意思,第一被CNN牢牢占据,没人能动摇CNN在白宫心目中的地位。

    这次也就是因为《新闻60分》请到了这两位大咖,不然他是绝对不会把电视台从福克斯转到CBS的。

    这两位专家中的前者甚至还是他亲手签署裁掉的。

    电视机的画面已经切到了波士顿现场,显然CBS希望采访学生。

    准确来说,CBS采访,你就别指望他会给你去采访红脖子。

    整个节目从一开始到后续所有环节几乎全部都是设计好的,告诉阿美利肯民众们华国技术突破多可怕是其次,告诉民众们这届白宫干的就是一坨shit才是最重要的。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现在是在波士顿地区的哈佛大学校园内,我们将进行一系列采访,来听听阿美利肯顶尖高校学生对于华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看法。”黑人女主持人手持印有CBS标识的话筒,面对着镜头侃侃而谈。

    如果只是从专业素养出发,她丝毫不比白宫发言人逊色,双方在美式标准口音上甚至也不分上下。

    区别也许仅仅在肤色。

    “你好,我是CBS《新闻60分》的主持人苏珊,能简单问几个问题吗?”女主持人找来的第一个路人是一个黄种人。

    “可以。”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叫亚历山大,是哈佛大学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主要从事应用科学和工程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

    “你是华裔吗?”

    “是的,我准确来说应该是华国人,不是华裔,我父亲在前两年的时候拿到了通用电气的offer来到了这边,然后我跟着过来上学,目前我拿的还是F签证。”

    当年打嘴仗为什么说马斯克是非法打工,因为阿美利肯给这些国际留学生提供的签证都属于F-1签证,这类签证要是想在校园外打工,是需要获得特批的,而且哪怕是在学校打工,一周时间都不能超过20个小时。

    要想在阿美利肯工作,得申请到专门针对国际留学生的H1B签证,当年马斯克相当于是拿着F类签证就跑到硅谷打工,严格来说显然是违法行为。

    女主持人听到后,两眼在放光,显然这是再核实不过的采访对象了,父亲来阿美利肯工作,自己还是华人,在哈佛念书。

    显然CBS也是从众多采访对象中选出了,他们觉得有吸引力的采访对象。

    眼前这位黄种人小哥,新闻价值的buff都给拉满了。

    “你如何看待华国在可控核聚变上的技术突破,以及一系列技术突破?”

    亚历山大略微显得尴尬:“这将会深刻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无论是哪个方面。

    我们现在学的知识,也许在短短几年后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从教授到学生,大家都很焦虑。

    因为我们是应用科学,其实最多的就业方向就是能源领域,能源领域承载了阿美利肯大量的工科学生的就业。

    然而当华国用可控核聚变设施铺满地球后,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会直线下降,叠加华国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这种下降速度会逐渐加速。

    因为华国的核聚变技术路线,基于常温超导材料重构后,它是小型设施,占地面积可能还不如一个Apple专卖店。

    这就导致华国不需要去重构海外市场的电网,他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帮这些国家建核聚变发电站,然后帮他们维护,无论是工作量还是适应难度都会小得多。

    在解决电力问题后,华国会继续输出新能源车,油车能够存活,一来是因为惯性,二来是因为很多地方缺乏更换的动力。

    但一旦尝试过华国新能源车后,是会产生上瘾性的。

    就像大毛地区因为战争而大规模引进华国的新能源车,哪怕他们的维度如此高,但在体验过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丰田、本田、福特这些厂商哪怕能够回到大毛,但他们也无法再和华国新能源车竞争了。

    类似的故事会在未来是十年不断在世界各国上演。

    阿美利肯的能源产业会迎来毁灭性打击,现在的美股正在反应着资本的极端悲观预期。

    去年这个时候,美股市场所有的能源类企业总市值是11万亿美元,现在只剩下4万亿,跌掉了60%,这还是建立在华国可控核聚变大规模商业化时间进度表还没亮相的前提下。

    因此从资本市场到实际消费市场,再传导到我们学生的就业市场,整个链条的传导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我们在讨论之后都非常担忧,十分担心毕业就失业,连想去得德克萨斯州挖页岩油都没有工作岗位提供给我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