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9章甄嬛传+孝庄秘史156
这些曾被评价为辽东最后精锐的明军,在持有大量火器的前提下,被清军用骑射从正面击溃了。
此后的战局自不必多说。在明军被射崩后,其他步兵也跟着四散窜逃,被蜂拥而上的八旗军肆意追杀,全军覆没。
明军骑兵也在八旗分头追击之下被损失惨重,丢尽了脸面。
如果说…...此时明军能够达到训练标准的一半,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甚至只用弓弩与八旗军对射,也能占据优势的。
更何况他们还装备了火绳枪和后装火炮,比传统冷兵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此时的明军根本没有纸面上涂抹的那么强大。
至少,在明末时期,已经达不到开国战力的一半了。
而造成明军孱弱的主要原因就是的腐败。
一些官员在巡视辽东防务的时候就曾发现,仓库里的器械都年久失修。
大部分驻守的士兵都日子难过,吃的食物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味道如同粪便一般。
这么一群吃饱都勉强的叫花子,带着年久失修的武器,能获得胜利就奇怪了。
按理来说,辽东军费支出并不算少。
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专门为辽东战事而征收辽饷。
此后的明军,应该得到千万辽饷的救济,绝不至于连饮食问题都难以解决。
无奈…....自古就有喝兵血传统的文武官员们,从来都不会在贪墨公款时,手下留情。
庞大的军政队伍,为了相互牵制而设计的盘根错节,也造就了很多不出力却要粮饷喂饱的嘴。
当然,明朝对于腐败并非没有防范。
例如在地方上,朱元璋时代就设立了13道监察御史,监察所辖各道,具备独立行使司法监察权,各地行政部门不得干涉。
中央要定期从派出御史巡查各道,视察工作情况。
在各省设提刑按察司,负责日常廉政监察工作,只对皇帝和都察院负责。
另外各省督抚及行政长官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官员同样具有监察责任。
当然,这也就是后来很多学者痛骂的‘明朝糟糕制度的订立者’。
为什么骂?
可以说,在当时看来,这样的设计已经非常完美了。
但是结果却是这套制度创立之初就没起到多大作用。
朱元璋在位期间,被杀的官员有几十万之多,气的朱元璋感叹朝杀而暮犯。
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己的集权才导致的如此大面积的腐败问题。
越是集权的系统,其官威往往也就越重。
加上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的传统,即使是村中或者是地方有名的长者,也不敢和中央派来的流官对抗。
监察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中央的索贿工具。
所以,明朝精心设计的检查系统,因为社会浪潮的冲击而迅速变味。
这帮地位不高的言官,俸禄虽低,偏偏权力极大,甚至连帝王都敢于抨击。
为了凸显自己的政绩,便经常大肆攻击各路官员,乃至凭空捏造事实也时有发生,借机贿赂官员。
到了明末言官纠正腐败的功能基本丧失殆尽,完全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这样的风气自然传染至前线的各军。
当朝廷的拨款首先被用于满足无耻言官势力的私欲后,各级军官也就能上行下效的分一杯羹。
明朝的军户制度,决定了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的出路,也决定了他们必须用各种手段来糊口。
于是,兵丁的口粮、盔甲、饷银,便成为了盘剥与开刀的对象。
兵丁本身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在溃败中成功跑路了。
至于明朝士兵手中的繁多火器,大部分都来自效率低下的官营作坊。
这些体制内手工作坊一样深受腐败的摧残,又不能靠市场与自身水准来缓解困境。
所以,提供给前线士兵的也就尽是设计落后,质量不佳的次品。
很多原本只停留下在想象阶段的试验品,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场战役中的实战利器。
进而演化为后世网络上明朝武器吹的有力证据。
明朝的往事告诉后人,就算有着无比好看的纸面数据,依然不代表拥有世界第一的强军。
事实证明,当你的军队一演习就跪,军费钱一到地方就没,纵然再捧的天花乱坠也于事无补。
从这方面来说,这个王朝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
再苦苦不过大明边军,再难难不过大清国破。真特么憋气啊!
卿卿有话说:在整理这一断的时候,卿卿已经做好了被喷的准备了,犹豫再三还是发出来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认知浅薄下的一点点看法,没有什么大学识,更无法真的透彻全局。宝贝们理性理解吧,卿卿去吃两个速效救心丸续个命!
而大凌河,就是八旗撕开明朝最后一层遮羞布的手!
感谢(�0�7`)暴富宝贝(�2�9˙˙�2�9)开通的月会员!加更二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