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确实如我所想象的一样富足繁华,偏远苦寒的雍城,远不能与之相比。

    我和母亲原本还想着买一间小宅子居住,却发现这里的物价极高。

    别说是买宅子了,哪怕只是租房,我们身上的银子也只够租下一间破落的小院子。

    这间小院子位于外城城东,离京城的东四大街,要走上一个半时辰。

    可即便如此,母亲依旧很是高兴。

    因为她打听了一圈,咱们这条小巷名叫“文曲巷”,左邻右舍都是寒门学子。

    这也算是住对了地方。

    如此这般,我们母子俩便在“文曲巷”安顿了下来。

    我每日温书抄书,母亲依旧做绣品贴补家用。

    数月后的一天,我结识了进京以来的第一个朋友。

    其实也算是我活到十八岁,唯一的一个朋友。

    这个人便是国子监祭酒的长子,孟行。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孟行的身份。

    那日我照常去书肆送抄写好的书本,正好遇上来挑选笔墨的孟行。

    他好奇的翻看了一眼我所抄写的书本,眼中很是赞赏。

    我知道,我的字写的极好。

    这还得多亏了多年来抄书的功劳。

    孟行是个很纯粹的读书人,他对我很欣赏,甚至有了结交之意。

    我并没有太多交朋友的经验,但却对孟行的第一印象很好。

    后来孟行经常来找我谈诗论道。

    我们的出身虽然差别很大,脾性也浑然不同,但是对于很多事情的见解却意外的一致。

    孟行是个正直坦诚之人,我渐渐将他当成了知己。

    有一天,孟行兴奋的拿着一张鎏金帖子来家中找我。

    他说这是昭华公主诗会的帖子,让我务必要去参加。

    我来京城已有数月,对于公主府的诗会也有所耳闻。

    听说,这是一个扬名的好机会。

    我不想扬名,但是我好奇其他被邀请的读书人到底是什么水平?

    明年春闱,我考上进士的机会大不大?

    我和孟行一起去参加的诗会。

    然而,我很失望。

    原本我以为能够被昭华公主邀请的读书人,应该差不多跟孟行一个水平。

    没想到满座的所谓“才子”,却大都只是肤浅浮夸之辈。

    惟有罗家小姐的诗作,令人眼前一亮。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短短三句诗,却令我心神为之动荡。

    就连孟行也忍不住感叹,此诗应该是本次诗会之魁首。

    我虽没有说话,内心却深表认同。

    果不其然,最后罗小姐的诗作拔得头筹,而我只拿了第三名。

    诗会结束,我有些冒昧的拦住了罗小姐的车驾。

    她并没有像其他世家千金那般高傲,反而带着笑意回答了我的问题。

    她说,世人只看见荷花,却不见托起荷花的枝叶,就如同这世上有人出生就高高在上,却也有更多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她说,普通人若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奋进挣得前程,岂不是比那些依靠家世托举之人,更为耀眼夺目!

    我听出了她话语中的勉励之意,俯身行了一礼。

    其实不管科举之路如何艰难,都不会动摇我走上仕途的决心。

    我对罗小姐表示感谢,是因为在她的言谈之中,有着对于像我这样的寒门学子的善意和尊重。

    再一次遇见,是在书肆开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