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红楼:在下神策将军神武侯 > 第231章 太子你怎么看
    御花园中张灯结彩,一众宫女太监往来穿梭,正忙着布置年节用的诸般装饰物件,好一派热闹欢快之象。

    眼见年关渐近,宫中大小事务纷至沓来,繁琐异常。偏生庆帝近日得了些许闲暇,恰与皇后在这御花园中漫步赏景。

    皇后环顾四周,见那布置之物华丽精美,远超往昔,不禁微微蹙起眉头,轻声向庆帝问询道:

    “陛下,依臣妾看呐,今年这年节布置,似是比往年要隆重许多,会不会太过奢靡了些?”

    庆帝微微仰首,目光落在高挂的红灯笼上,嘴角噙着一抹悠然笑意,缓缓说道:

    “不妨事的。现今国库充裕,朕的内帑也积攒下不少银子,足有一千多万两呢。

    难得赶上这般好时候,正该好好庆贺一番。想往年诸事繁杂,处处都得节省着,今年也算是让宫里上上下下都能欢喜热闹一场。”

    皇后轻轻颔首,和声细语道:

    “陛下心怀天下,所思所想自然是周全的。只是臣妾觉着,节俭之风万不可废呀。即便如今日子好过了,也得时刻警醒着才是。”

    庆帝闻言,含笑着看向皇后,眼神里满是赞赏之意,说道:

    “皇后所言极是,节俭确是美德,朕又怎会忘却。只是这新年佳节,宫里热闹些,也能鼓舞士气,叫众人都能感受感受这太平盛世的喜乐氛围。

    况且这点儿花费,于国库和朕的内帑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陛下说得在理。说起这内帑充实,臣妾倒是一下子想起贾玌贾侯爷了。”

    皇后微微点头,语气中透着几分感慨。

    唉,这些年她这皇后当得着实不易,后宫诸事琐碎繁杂,还得时刻留意太上皇与太后那边,生怕行差踏错了半步。

    更要紧的是,往日里银钱方面实在窘迫,当真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

    也正因如此,庆帝才狠下心来允了贾玌带兵南下江南收盐税;皇后得知贾玌给内帑增添了一千万两银子时,才那般难以抑制心中的欣喜。

    实在是被穷怕了呀!

    如今内帑如此宽裕,就不能好好享受享受了?!

    接着花...

    庆帝听皇后提及贾玌,可谓是畅快无比,不仅给他搞钱,还...

    想到此,脸上立时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语气中满是感慨之情,说道:

    “爱卿这话不假,贾玌那小子,当真是朕的福将啊!”

    言罢,目光悠悠望向远处,思绪已然飘回到往昔。

    努尔哈赤野心勃勃,亲率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妄图一举攻破山海关。

    朝中上下人心惶惶,诸多将领皆是面露怯色。

    唯有贾玌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迎敌。此去,不仅成功击退敌军,更是将努尔哈赤的尸身带回,得胜还朝。

    待回朝之后,摆下庆功宴。宴上,贾玌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言辞铿锵有力地表明:此生只效忠于正统,唯正统马首是瞻!

    这番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直把在场众人惊得胆战心惊,此后再无人敢轻易与他结交往来。

    后来呀,贾玌又献上旧太子势力的名单,得果勇侯的大力支持,这才使得朕的统治愈发稳固,也终于是有了能与太上皇抗衡的底气。

    可谁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库空虚,财政紧张得厉害,朝廷上下诸多事务因缺银钱而举步维艰。

    紧要关头,又是贾玌挺身而出。不辞辛劳南下江南,精心整顿盐政,一番努力下来,竟为朝廷收缴了九千多万两白银。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留出一千万两充实内帑,事事都为朝廷、为朕考虑周全。

    再往后,两国使者入京朝见。那日在朝堂之上,竟当众力举镇国鼎,

    又在两国使者以及太上皇的面前,三拳毙虎,生撕虎头,最后恭恭敬敬地将虎头呈献于朕的面前。

    又有谁能知晓朕那时的心情...

    而今,又肩负起收复辽东的重任......

    庆帝回过神来,收回脸上的笑容,仰头望天,闭上眼睛,幽幽一叹:

    “贾玌此人,忠勇无双,实乃朕之臂膀。有他在,朕何愁天下不定?”

    皇后微微颔首,轻声款语道:

    “陛下所言极是,贾侯爷忠肝义胆、智勇双全,实乃我大庆社稷之福啊。说起来,贾侯爷如今也不过才年方十六,较太子殿下也只长了几岁而已。”

    接着皇后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一抹好奇又钦佩的神色,压低声音道:

    “臣妾每每回想起贾侯爷的一桩桩事迹,心中总是忍不住泛起疑惑。

    瞧他年纪轻轻,却能有这般惊人的胆识与卓越的能力,实在叫人惊叹不已。

    真不知其母梁氏是怎样言传身教,才教养出如此出众的人物。

    若有机会,臣妾真想登门向她讨教一二,也好为太子殿下觅些教导子嗣的良方呢。”

    庆帝听了皇后这一番话,微微含笑,目光中透着几分深意,慢悠悠地说道:

    “皇后有所不知,贾爱卿的母亲梁氏,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妇人,也就是尽了些为人母抚养孩子的本分。

    依朕看呐,贾爱卿能有今日这般非凡成就,全凭他自身的造化。

    他自幼便与寻常孩童不同,虽说年纪尚小,却早早明白了要依靠自己努力生活的道理。”

    皇后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之色,轻声探问道:“陛下这话怎讲?还请陛下明示。”

    庆帝目光飘向远方,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之中,缓缓说道:

    “朕曾经派人仔细查访过贾玌的过往经历。年幼之时,家中贫寒,其母梁氏虽拼尽全力抚养,可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难以维持生计。

    那时的贾玌不过才几岁大,却已经懂事得让人心疼,晓得要为家里分担忧愁。

    常常跑去帮着屠户做些杀鸡宰猪的活儿,挣些零碎银钱来补贴家用。

    即便后来回归了宁国府,身份有所改变,可他也没有因为这些而变得懈怠懒散。

    依旧时常外出,操持那杀鸡宰猪的营生,只为多赚些银两,好让病重之母能吃得好些、穿得暖些。”

    皇后听完这一番讲述,不禁为之动容,喃喃低语道:

    “如此看来,贾侯爷自幼便懂得体谅母亲的艰辛,懂得靠自己的努力生活,这般品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庆帝微微点头,语气中满是赞许之意:

    “正是如此啊。贾爱卿此人,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怨自艾,也全然不在意旁人异样的眼光。

    帮着屠户杀猪宰羊,挣的都是些辛苦钱,可他却从不觉得这是低贱之事。

    这份豁达坚韧的心性,在这世间实属罕见呐。朕曾经问过他,为何要如此辛苦操劳,

    他当时回答朕说:‘母亲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孩儿无以为报,唯有竭尽全力,让母亲能过得舒坦一些。’”

    皇后轻轻叹息一声,眼中满是钦佩之情:

    “贾侯爷果然是个至纯至孝之人呐。怪不得他能在这世上闯出这般不凡的成就,原来是自幼便懂得何为担当、何为责任啊。”

    庆帝说完这番话,目光忽然一转,看向身后端坐的太子,见他神情专注,似乎正在凝神思索着什么。

    庆帝微微含笑,语气温和却又隐隐透着一股威严,开口问道:

    “太子,对此事你有何见解啊?不妨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