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小巷人家:穿成黄玲开局整顿家风 > 第174章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81年的夏天。

    苏州开始发放个体工商经营执照。

    张永成和李一鸣在黄玲的推动下,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养殖厂、商店和服装加工有了身份,不用再躲躲藏藏,大家放手干。

    因为现在个人成立公司还有很多限制,所以零件厂还不能自己注册成立,所以由周怀熠牵头,在他老家镇上与镇企业合作经营,已达成意向,很快就会投产。

    李一鸣的表叔宋向阳原本跟着林武峰在压缩机厂当徒弟和临时工,后面他又建议宋向阳去了乡镇厂上班,工资更高。

    这次,黄玲再办厂时林工就想到了他,就和他提了提,毕竟知道他懂些技术,而且也是熟人。

    没想到,宋向阳那是想都没有想就同意加入。

    同年,在改开的第三年,各大厂因为经营问题突显。

    黄玲所在的棉纺厂更是如此。

    大量回城知青、系统内的职工子弟挤进了厂里,只进不出,所以人员过剩,厂里压力越来越大。

    最后,厂里提出了“破墙开店”和“停薪留职”两项措施。

    “破墙开店”倒还好,厂里的职工生活方面反而方便了,但是“停薪留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

    大家想着,只要厂里不开除我,我就接着干,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而黄玲成了棉纺厂第一个办理“停薪留职”的人。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吃惊的。

    都知道她胆子大,没想到胆子那么大。

    她再一次成了全厂茶余饭后的聊资。

    今天她来办手续,中午在食堂和宋莹、周怀兰、媛媛还有几个搞外快的核心成员一起吃饭。

    大家看到她来,已经开始小声蛐蛐了。

    “她不怕,她不干活儿也有人养活,爱人是机械厂厂长。”

    “是啊!难怪想尽办法要离婚的,如果是原来那个老师,肯定不敢这么干的!”

    两人正聊着,黄玲转过头来:

    “你们再大声点,要不要我给你们找个喇叭来,吃个饭都堵不住你们的嘴,影响别人食欲。”

    “你们讲这么精彩,要不你们写个稿子吧!我一会儿下午广播的时候帮着念念。”宋莹接了话。

    “哦,咱们厂还有两个未婚副厂长,这全苏州应该没有几十也有十几个未婚厂长吧,你们也可以离了婚去找,就有胆量办停薪留职了。”接下来是媛媛。

    “这些人啊,一天天的嘴比手还勤快,到时强制下岗的时候,就是让他们先下吧!我认得,二车间的嘛!”最后是周怀兰,厂办不是盖的。

    小叶埋头吃饭,不敢说话,但是他还是没有躲得过。

    “要你何用!”媛媛踢了他一脚。

    “我......我要干嘛?几个女同志,我总不能上手吧!”

    “小叶,队友骂人的时候,你要跟着骂,不然队友就得骂你,实在不会骂,就跟着‘就是就是’!”黄玲笑道。

    小叶明白了,一拍桌子,一声吼:“就是!就你们话多!”

    练武之人底气足,声如洪钟,话一出,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不愧是全厂武力值最高的男人,大家一瞬间开始收拾桌子换地方。

    终于清静了。

    大家吃了饭,食堂里只剩了他们几个。

    “玲姐,还得是你,胆子大。”媛媛又感叹道。

    “我就是纯懒,不想上班想要自由。”黄玲笑道,“现在说正事儿,反正人齐,就当开会了。”

    大家点头,认真看着她。

    “咱厂不是破墙开店吗?我到时会租一个店面来卖我们的衣服,以后你们做的衣服我会分类,在店面卖的交到店面,批发的交到工坊,别弄错了。”

    “明白。”大家点头。

    “如果开了店面,到时会有修改修补的情况,也会分给你们来做,同样按件计算工费,但是这就是个性化的要求了,你们要看清楚户要求,不能出错,要认真对待。”

    “明白。”大家又点头。

    “有可靠的姐妹可以介绍,到怀兰那里报名,如果没有缝纫机的也不怕,可以租用工坊的缝纫机,到时从制衣工费里扣除租金,租金放心,很低的。”

    “太好了。之前还有姐妹问我呢!想加入又没有机子,我们自己的天天要用,也不好再借出去。”有人答道。

    “行,我们的要求你们都清楚......”

    “人品好、技术好、不计较、不啰嗦!”大家帮她说了。

    “您放心吧!我们知道。”媛媛拍着胸脯。

    “你就算了,老实待产吧!”黄玲看向她隆起的小腹。

    “那我做手上能做的东西呗,不踩缝纫机就好,本来两个人还好,现在多个孩子多了好多开支呢!”媛媛有些担心。

    “也行,反正量力而行。”

    散会以后,黄玲又去销售科租店面。

    李一鸣正在那里等她。

    两人选了地方、签了合同又量了尺寸,准备稍微装修一下就可以开业了。

    李一鸣家现在前店后工坊。

    本来前店打算一边做小卖部一边卖服装,但是纺织厂“破墙开店”的进度比她想得要快,所以两人一合计就准备直接租店铺开服装店。

    原本在观前街的服装摊子卖实惠的服装,服装店卖高档时装,前店只做小卖部,把规模扩大。

    上海商品街的小卖部别看小,每个月营业额相当可观,所以李一鸣一点不担心小卖部扩大经营。

    他现在是浑身充满了干劲。

    李家爷爷负责看小卖部,都拿一份工资。

    李婶平时在厂里上班,休息时在工坊干活,买缝纫机的钱也省了。

    小卖部开业当天,小巷和前面街的邻居都很高兴,以后买些油盐酱醋就容易多了,还能打电话接电话。

    大家议论纷纷:“一鸣和玲姐真厉害,拉个电话四千多呢!”

    “这都不算什么,听说两人去年一年就挣好几万呢!悄悄干好几年了!”

    “玲姐那脑子,我就知道......林家没少沾光,又是电视又是冰箱的,也没少挣!”

    “我说玲姐怎么那么好,搬走了房子就那么让一鸣他们住,一分钱不拿,原来早就和一鸣一起做生意呢!”

    “是啊!李家人、林家人和玲姐都是爽利人,一鸣也能干。”

    ......

    张阿妹一扭头回了家。

    看到臭哄哄的家,气就不打一处来。

    吴建国还在那里看热闹,她就是一声吼:“吴建国,看什么呢!你有电话要打吗?你打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