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一家人其乐融融,母慈子孝,兄友妹恭,看得齐老莫老眼热的不行。

    齐老想到自己那混账儿子就心塞。

    莫老想到自从他下放,就从未对他有过闻问的子子孙孙们就心寒。

    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突然觉得人生实在太失败了。

    后来,二老跟顾老太太讨教,问她是如何养育儿女的,怎么就能养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不仅有学识有能力,还品德高尚。

    要是换成年轻时候的顾老太太,她未必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可现在,她经历了太多,看过太多人情冷暖,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白家的孩子之所以优秀,跟家庭环境脱不开关系,白家巨富,她顾家也是有名的富商,两家门当户对,夫妻也十分和睦,从来不用为钱财发愁,也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建立十分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心性品德自然优良。

    当然,这不是绝对,只是相对。自然也有歹竹出好笋的例子,也有好竹出歹笋的例子。

    后来白青峰长大,遇到了葛美琳,两人志趣相投,葛家也是书香世家,家教也很好,婚后育子自然得心应手。

    白青霞则嫁给了同为大学教授的宋浩,宋浩家境一般,但人品学识十分出众,两人情投意合,父母也乐见其成。

    顾老太太没提怎么养育孩子,只是将她和孩子们的过往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至于听到故事的人能受到怎样的启发,那就是各人之事。

    教育这种事,本就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一种米,万种人,同样的养育方法,未必能养育出同样品德的人。

    最直白的例子,那个宋珍珍和子奕都在一个家里长大,甚至宋珍珍得到的宠爱比子奕更多,却成那个鬼样子。

    再看小芸,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却成长成所有人的榜样。

    在不愁吃喝的前提下,山村里的生活自然是十分惬意的。

    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没有那么多的复杂人际关系,每天随便在附近溜达,看看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村里的老人聊聊家常,兴起时还可以随时下地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简单又充实。

    最开心的其实是白书亭。

    他每天跟着子奕四处疯跑,要么上山采菌子,打野鸡抓野兔,要么拿着自制的网兜去河里捞鱼,玩的太过开心,连着好些天都没碰过书本,原本白皙的皮肤都晒黑了两个度,不过人也壮实了许多,和之前那文弱小书生的模样判若两人。

    宋子奕九岁,白书亭十三岁,两人年纪差了四岁,个头也差了许多,可白书亭却更像是宋子奕的弟弟,成天跟在宋子奕屁股后头转,半点没有当哥哥的样子,他自己也不在意,开心就好。

    家里一下多出这么多张嘴,粮食自然是紧张的,宋芸储物柜里存了那么多粮,总算找到机会见天日了。

    宋芸一大早骑了自行车出门,去外头四处溜达赚星币,等混到中午时再弄出两大袋粮食带回去,说是路上遇到悄悄运粮去黑市卖的人,她就一起买下了,不要票。

    一袋一百斤,二百斤全是脱了壳的精米,看得宋浩眼睛都直了,“谁家有这么多存粮?”

    宋芸摇头,“不知道是谁,那几人打算去黑市的,做了些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