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慢慢修改完善嘛。

    ……

    九月初七。

    风和日丽。

    《让皇帝改名四次的书》,终于是正式发售了。

    街道之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这过于新奇的书名,早已在民众间传开了。

    犹如一个无可抵挡的钩子,早就勾走了许多人的心。

    他们好奇极了。

    今天,这书终于在百货楼里售卖。

    生意一下子爆好。

    人流如织,纷纷涌来。

    一名小二扯着嗓子喊道:

    “不好意思各位,在本店累计消费二两银子,才有资格购买!限量两千本!”

    售价则是一百文。

    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人,抢在第一线,买到了这本奇书。

    刚一拿到手,他们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满心以为是精彩绝伦的新话本。

    因为据说原名是叫什么秘闻录来着。

    但心急火燎地翻开,却是瞬间就一脸懵逼。

    嘴里嘟囔着:“这都写的啥呀?”

    失望的神色溢于言表。

    众人皆怀着极度的好奇,满心期待能看到劲爆的宫闱秘事。

    可哪有什么秘闻啊?

    连话本子也不是。

    “这啥呀,简直是浪费我的银子!”

    有人愤怒地把书扔在地上,脸色阴沉得乌云密布。

    这下倒是稍稍影响了销量。

    小二又喊道:

    “我们驸马说了,只有真正有文化的人,才能看懂这本书!”

    先前扔书的人想了想,又默默把捡了回来……

    又翻了两页,连连点头道:“写得也不是不行。”

    “这印刷倒是精美,清晰得很!”

    另一个人没有那么浮躁,认真看起来,忍不住赞叹。

    许多人只是来凑热闹。

    而百货楼外面。

    聚拢了大批的人,好奇的听人讲述着书中的内容。

    有些东西他们可以明白,但还有些,他们听着实在是费解……

    然而。

    除了普通民众在买书之外。

    亦有时刻关注着陆知白动静的文臣。

    见此书发售,便想尽办法买下一本,一心想要从中找出错漏之处。

    弹劾一次不行,那就多弹几次……

    某个房间之中。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手持书卷,眉头紧皱,如临大敌。

    一番左瞧右看,只觉这书中内容玄之又玄,仿若雾里看花,竟让他们迷茫不知对错。

    粗粗读罢,有人率先发言:

    “依我看,这书中内容虽新奇,却也未必全无可取之处。”

    另一人立即反驳道:“哼,此等离经叛道之言,实难苟同,定是那驸马为博取名声,胡编乱造。”

    又有人说道:“切莫急着下定论,这标点之用,却另有深意,明显是比句读准确多了。”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但有头脑聪颖之人,细细思索书中的标点,道:

    “这标点之用,或许会引起一场变革啊……”

    ……

    京城中。

    那些个读书人听闻驸马印的新书有些蹊跷,纷纷互相拜访,谈论此事,倒成了这两天的风气。

    但面对这样一本书。

    竟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如此一来,读书人内部,隐约分裂出了几个群体。

    有那思想开明者,欣喜若狂,赞不绝口道:

    “书中所言,微言大义。听闻此书乃是改进的活字印刷,此乃创新之举,或可开一代新风!”

    亦有顽固守旧者,怒发冲冠,极力反对,暴跳如雷道:

    “句读怎可轻易更改?不伦不类,此乃离经叛道,坏了祖宗传下的规矩,简直大逆不道!”

    这些个儒生,向来将传统奉若神明,对陆知白这破天荒的创举,怒目相向,恶言频出。

    ……

    胡惟庸得到宫里眼线传来的消息,听闻朱元璋问策大儒,想要重修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