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燕宛小尼
与此同时,端王府门外,来了个身穿青灰色海青袍,面容清丽的尼姑,要见端王世子妃。
话传来时,都想着许是跟那一封信有关系。
太妃先说:“今日之事,切忌不可传出去,就当没这回事,我们静观其变,九娘,你且去会一会那尼姑,瞧瞧是什么来路。”
辛九娘应下,就回了屋里,让人将那小尼给带了上来。
等真正见到了来人,辛九娘也不由得震惊,忙起来叫道:“淑宁……怎么会是你?”
来人赫然是辛家那出家为尼的十姑娘,辛九娘的十妹妹。
辛淑宁道:“九姐姐,是我,我这次来找姐姐,实是有要事要说,姐姐还记得当年南山寺旁的尼姑庵中,那位替姐姐接生的静安师太。”
辛九娘当然记得,因为静安师太不仅仅是替她接生过,还有就是,她长得同宋王妃很是有些相似。
“难道是静安师太托付你过来,静安师太有什么事要做?”辛九娘问道,心中却想,刚来信说宋王妃还在人世,并被人绑架要挟,后脚辛淑宁就过来传静安师太的话,这两者之间莫不是有什么干系?
辛淑宁道:“正是,静安师太未出家前其实还和姐姐,和这端王府中有莫大的干系,她便是端王已故正妃,世子的亲生母亲宋王妃,而眼下师太因为故去的这一层身份有危险了。”
这事于辛九娘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晴天霹雳,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萍水相逢的师太竟然是她夫君的生母,而他们竟生生错过。
只是……她上上下下审视着辛淑宁,想着如今经年已过,两人之间再无利益瓜葛,辛淑宁应该不会对她说谎。
于是就让人将太妃、端王、世子都给叫了过来。
等听罢辛淑宁说的这一切,都沉默不语。
最最回不过神来的自然还是温怀瑾,他是曾经有机会认出自己的生母的,只是可惜都觉得宋王妃定然是死了的。
太妃先安抚她说:“当年王妃去时,你也不过才六岁罢了,况你是亲眼见到她断气的,要真确确实实的认出来,那才是诡异。”
又问辛淑宁说:“王妃可叫你给我们带什么话了没?”
辛淑宁道:“师太说她已是方外之人,自离开端王府的那一刻,就同端王府再没了干系,无论太妃和王爷听到什么,或是看到了什么,都不要管,师太提前便预想到自己会有危险,只是不知是何时罢了,嘱咐我说若是有一天她不见了,就让我过来将这些话说给太妃听。”
端王冥冥中从这些话里听到了些许怨怼之言,恍惚间想起自己那时因为迫于京中压力,于是亲近小陈氏,冷待了宋王妃,后来宋王妃生产,他被人拖住了手脚,宋王妃就是那时候去了的。
他已经错过一回,不能再错一回了。
于是端王对太妃说:“母亲,儿子不能置凝儿于不顾,我们家欠她的太多了。”
太妃道:“这是当然的,凝儿不仅仅是你的妻子,还是老身的好儿媳,为今之计,是王妃被谁人所绑,并绑到了哪里,燕宛小尼,你知道吗?”
辛淑宁道:“贫尼不知,不过贫尼似乎听师太说过太后有关的。”
倒是了,辛九娘和温怀瑾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想到了当初温仪公主将辛九娘给带出宫时太后所说的话。
元太妃盯着辛淑宁说:“这话可是不能胡说的。”
辛淑宁跪到地上,并说:“师太待我如母,我也是想师太活着出来的,万不会胡言乱语。”
“孙媳虽不晓得当年情形,可是也曾听说过一些。”辛九娘这时出声道,“当年陈家因为陈贵妃一人而鸡犬升天,就是父亲和祖母也不得不给陈家几许面子,细想母亲怀郡主的时候,正是继妃在我们府上之时,能有机会制造母亲假死并将母亲带离端王府的,小陈氏是一个,可如今小陈氏身死,陈贵妃失势——若早前陈贵妃刚刚失势之时,王妃有了音讯,尚且还可以说是为陈贵妃所致,眼下却是能将陈贵妃给剔除了。”
“这样看来,便只剩下太后能够手眼通天,在远隔千里之外的端王府中安排人手,将王妃给带走……”
甚至还有更深层次的阴谋,辛九娘没有说出来。
太妃道:“你说的有些道理,不过是不是太后,不能仅凭推测。”
辛九娘道:“孙媳之前与皇后有些交情,愿在此时进宫去探寻一番,看看有没有蛛丝马迹。”
太妃当即应允。
辛九娘等到第二天早上,匆匆进宫。
皇后多少有些讶异,便都没有气,辛九娘径直就问皇后说:“这几日在宫中不知有没有什么异样?”
皇后道:“你是指……”
“就是太后那儿。”她极是焦急问说。
皇后想了半晌,最后道:“若说异样,便是姑祖母近日身体抱恙,从外头请来了些尼姑,听闻还有些极是有名望的。”便只需这一句,一切都已经明了了。
辛九娘说:“臣妇府中发生了些事情,要赶快回去,就不同皇后闲聊了,若是他日有机会的话,定要好生谢谢皇后。”
“同你说了多少遍了,和我之间不需要这么气。”皇后有些犹豫的握着她的手道,“我也知道姑祖母和你们端王府之间似乎有些矛盾,也想着你能看在我帮你的份上,他日对姑祖母留些情面。”
辛九娘佯装无事的轻笑道:“哪里来的这话,太后是君,我们不过是臣罢了。”
如今这形势,十有八九宋王妃便是在太后的手中,她想着端王阖府对宋王妃的情谊,又想着枕边人对母亲的渴望,要让她牺牲性命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辛九娘是有些不愿意的。
可若是不去,她与端王府阖府之间的人,怕是要生隔阂了。太后当真是给她出了一道大难题。
辛九娘无声叹息,也就在这叹息声中,马车停在了端王府门前。